【市域社会治理看高新】高新区(新市区)“惠聚爱”调解工作室:一把钥匙 解心锁 连邻里 暖社区

来源: 新市区司法局  日期:07-21  点击:属于:法治新闻

清晨九点,高新区(新市区)长春中路街道长春北路社区国秀家园小区,79岁的赵玉芬用一把邻家的钥匙,轻轻打开了通往主干道的院门。几步路的便捷,替代了曾经绕行的艰辛。这把小小的“共享院门”钥匙,正是长春北路社区“惠聚爱”调解工作室化解邻里隔阂、开启社区温情的一把“金钥匙”。

“听见”脚步声
小院门洞开邻里情

这把开启便捷通道的钥匙,源于“惠聚爱”调解工作室敏锐捕捉到的一个微小却沉重的叹息。

“要是能走她家小院的门就方便多了……”工作室成员在走访时,赵玉芬这句无心的感慨,被牢牢记在了心上。高龄、腿脚不便,家门口那10级台阶和需绕行两栋楼的长路,成了老人出行的“拦路虎”。

“居民的难处,是我们工作的方向。”长春北路社区党委书记、“惠聚爱”调解工作室负责人李玉惠带着工作室成员轻轻敲开了新邻居张女士的门。没有生硬的要求,只有设身处地的沟通:理解老人步履维艰的苦楚,也充分尊重张女士对小院私密与安全的顾虑。

“我们工作室,就是一座沟通的桥。让需求被听见,让顾虑被尊重。”李玉惠的话语温和而坚定。这份真诚,最终打动了张女士,她欣然递出了自家院门的钥匙。

“调解室一次次来,让我懂了老人的难。邻里住着,帮一把,心里暖。”张女士的笑容,如同小院里洒满的阳光。

赵玉芬手中的那把共享钥匙,轻轻一转,开启的不仅是物理的通道,更是邻里间日渐升温的情谊。清晨或傍晚,那串在小院响起的脚步声,传递着无声的关爱与守望。

“和风”化“坚冰”
窗下绿地绽开睦邻花

“惠聚爱”调解工作室的“钥匙”,不仅能开启通道,更能精准解开拧在居民心头的“锁”。

几周前,同样是国秀家园小区,居民赵阿姨和王阿姨因窗下一方绿地的归属“剑拔弩张”。赵阿姨想卖房,希望邻居将围栏挪回原处,几次沟通未果,邻里温情降至冰点。“以前关系好,想着用了就用了。现在要卖房,话赶话就恼了。”赵阿姨回忆时,语气仍带着当时的焦灼。

长春北路社区党委书记、“惠聚爱”调解工作室负责人李玉惠在听取、帮助居民梳理“烦心事”。

“惠聚爱”调解工作室的调解员们化身“和风”,耐心倾听双方苦衷。讲法规,厘清“相邻权”的底线;讲情理,体谅赵阿姨的正当诉求,也疏导她的积郁;更用暖心的沟通,融化王阿姨心头的“坚冰”。一杯清茶,几番恳谈,僵局悄然松动。

最终,王阿姨爽快应允挪回围栏。当两只手在工作室里紧紧相握,赵阿姨眼角湿润了:“以前是我考虑不周,说话冲。邻里嘛,还是和为贵!”

窗下那块曾引发争执的绿地,如今仿佛也因这份和解,绽放出更鲜亮的绿意。

“秒响应”解急难
从“漏水声”到“欢笑声”

“惠聚爱”调解工作室的“钥匙”,更以“秒响应”的姿态,解锁居民生活中的“老大难”。

“这效率,太高了!”居民关女士的惊叹犹在耳边。她的爱人在小区被不平整的停车桩绊伤,医药费无着。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工作室,没想到,一场现场调解会迅速召开。物业公司负责人认真听完过程,当场表态担责:维修隐患,报销部分医药费。速度之快,让关女士一家直呼“没想到”。

同样感受到这份“速度与温度”的,还有困扰了四年的何先生。自2021年起,屋顶渗水就成了他家的心病,楼上楼下协商无果,矛盾升级,滴滴答答的漏水声如同烦人的背景音。“惠聚爱”调解工作室了解后多次上门查看,反复联系物业公司和楼上邻居。最终,物业公司负责人表态重做防水,修缮屋顶。

站在焕然一新的客厅里,何先生看着干爽的屋顶,脸上终于“漏”出了由衷的笑容:“以前觉得没人管,现在社区把咱的事当自家事办!这感觉,幸福!”烦人的漏水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人的欢声笑语。

“小平台”撬动“大服务”
为发展解“证”忧

“惠聚爱”调解工作室的“钥匙圈”,还在不断扩容,解锁着更广阔的社区服务。

辖区美团站点近期犯了难:对营业执照办理流程一头雾水,业务开展受阻。工作室在日常走访中敏锐捕捉到这一“企业痛点”,立刻发挥“连心桥”作用,请来了高新区(新市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专家现场“坐诊”。高新街市场监督管理所所长王征条分析讲解政策流程,长春中路市场监督管理所副所长吾买尔·吾斯曼手把手演示操作步骤,针对“平台关联”“场所证明”等卡点逐一击破。

“社区和部门上门服务太及时了!”站点负责人孙治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笑着说,之前跑断腿,今天全明白,执照下周就能到手。

一张小小的执照,关乎着企业发展的信心。工作室用专业和主动,解开了制约企业经营的“政策之锁”,将基层治理的效能精准转化为服务发展的实效。

“钥匙”串起的社区治理密码

暮色降临,“惠聚爱”调解工作室里亮起温暖的灯火,李玉惠翻看着一本本调解记录,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已化解的难题和群众舒展的笑容。

“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治理共参与”,这不仅是目标,更是工作室用无数把“钥匙”——法律的钥匙、情理的钥匙、沟通的钥匙、效率的钥匙、专业的钥匙,串起的社区治理密码。

“社区治理,既需要法治的筋骨,更离不开共情的温度。”李玉惠望着窗外和谐的景象,语气坚定而温暖,“当‘扯皮推诿’变成‘同向发力’,当一把把‘心锁’被温情和智慧解开,社区才能真正成为我们共同守望的温暖的家园。”

如今,在高新区(新市区),一个个像“惠聚爱”这样的调解工作室,如同繁星点点,早已深深嵌入基层治理的肌理。它们扎根社区,化身社情民意的“传感器”、矛盾纠纷的“解压阀”、邻里和谐的“粘合剂”。无数像李玉惠一样的调解员,手持法律的标尺、怀揣共情的温度、运用沟通的智慧,奔波在楼宇巷陌之间,将“枫桥经验”本地化、具象化,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弭于萌芽。

从家长里短的邻里摩擦,到涉及企业发展的政策梗阻,人民调解的“柔性之手”正以其独特的“润物细无声”之力,有效弥补着刚性治理的缝隙,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可或缺的“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