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因物业费责任归属引发的激烈对峙,让机场社区的房东刘女士与租客张先生争执不下,社区调解陷入僵局。7月16日,应社区求助,高新区(新市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的金牌调解员沈卫忠,作为司法局派驻的专业力量,及时介入这场看似寻常却暗藏复杂成因的租赁纠纷。这场源于历史积怨叠加沟通不畅的矛盾,在沈卫忠手中被成功化解,更转化为一堂生动的基层治理示范课。
背景清晰,矛盾有源:张先生于2024年5月租赁了刘女士的房屋,租期一年。然而,一个关于物业费承担的历史遗留问题始终是张先生心中的疙瘩:他提出,当初在某租房平台看房时,房源信息显示“包物业费”,但实际签约的合同中却明确约定由承租方(张先生)承担全年物业费。这导致张先生一直觉得“有一口气捋不顺”,认为费用承担上存在落差。近期,因家中孩子面临高考,张先生希望与刘女士协商延长租期至高考结束。这本是人之常情,刘女士自家也有孩子,内心也表示理解并同意延期。但在沟通延期的具体事宜时,张先生再次提出了这个积压已久的物业费问题。双方对此历史问题的看法分歧巨大,沟通中又未能有效处理情绪,导致旧怨重提,矛盾骤然升级,引发了激烈的纠纷。
沈卫忠深谙调解之道,开场并不急于判定对错。他首先俯身倾听双方诉求,敏锐捕捉张先生对历史遗留问题(平台信息与合同差异)的委屈和当下因孩子高考产生的实际压力,以及刘女士对“契约精神”(合同明确由承租方承担物业费)的坚持。通过温和的共情表达和对各自处境合理性的肯定,他迅速缓解了现场的剑拔弩张,为理性对话铺平了道路。
在明确纠纷核心——物业费责任归属(这一历史争议点)后,沈卫忠展现了扎实的专业功底。他结合双方签订的租赁合同条款和《民法典》相关规定,清晰、平实地解析了物业费依法应由承租方承担的法律依据。他着重指出,最终具有法律效力的是双方签署的书面合同文本。这份基于事实与法律的客观分析,如同拨云见日,让责任归属无可争议,张先生也认识到合同的法律约束力。
然而,厘清法律责任并非调解终点。沈卫忠深知,真正的成功在于修复关系、达成双方可接受的解决方案。他理解张先生心中积郁的“那口气”和因孩子高考产生的实际压力,也看到刘女士同意延期的善意和希望尽快解决纠纷的意愿。此时,沈卫忠展现出高超的引导艺术。
他并未停留于是非判断,而是巧妙地引导双方着眼未来,走向“各退一步”的共识。 他向双方阐释了僵持对双方精力的消耗与和解的长远价值,强调在孩子高考的关键时期,和谐共处远胜于纠缠历史旧账。在营造出寻求解决方案的积极氛围后,他适时提出了建设性的折中方案:建议本次引发争议的物业费由双方各承担一半。
这一方案精准把握了平衡点:对张先生而言,承担一半费用履行了部分合同义务,同时减轻了经济压力,心中的“那口气”也因对方的让步得以舒缓;对刘女士而言,主动分担一半费用,是在坚持契约精神基础上展现的诚意与灵活性,也回应了对方延期居住的实际需求。沈卫忠强调,这“各退一小步”,换来的不仅是眼前纠纷的平息,更是邻里关系的修复和为孩子高考创造安宁环境的共同目标,具有长远价值。
沈卫忠基于法律准绳、辅以人情温度、着眼和谐大局的调解策略迅速奏效。他提出的“均摊”方案,如同解锁复杂心结的钥匙,瞬间融化了对抗的坚冰。 双方感受到对方的诚意与调解方案的现实可行性,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张先生同意支付一半物业费,刘女士主动承担了另一半。当双方的手在调解室中再次握在一起时,一场由历史积怨和沟通误会引发的社区风波,在专业调解的春风化雨下圆满平息。刘女士也正式同意了张先生延长租期的请求。
此次司法局金牌调解员精准支援社区的成功实践,意义远超个案本身。沈卫忠以“春风化语”般的调解艺术,特别是其在明确权责后,精准引导双方放下历史纠葛、着眼现实需求、理性妥协达成“各退一步”双赢方案的核心技巧,为社区工作者提供了清晰、可借鉴的“打样”示范。他生动诠释了基层矛盾化解的精髓:法律是基石,共情是桥梁,而在坚守原则的同时,智慧地引导当事人超越情绪、寻找现实可行的妥协点,才是化干戈为玉帛、筑牢社区和谐的关键所在。这堂由专业力量带来的“实践课”,为社区工作者应对类似涉及历史遗留问题与情感纠葛的日常纠纷提供了宝贵范本,有力夯实了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